安帅妙计失效 瓜帅畅想决赛,安帅,曼城,瓜帅,瓜迪奥拉,安切洛蒂,卡马文加,皇家马德里
瓜迪奥拉与安切洛蒂,两人都是当世最伟大的教练之一,一个始终是足球战术创新的引领者,另一个在绿茵场边经历了三个十年的足球发展变迁并且从未与时代脱节。两人风格截然不同,也难以分别究竟谁的水平更胜一筹,每每相遇都如同大师对弈。
这场比赛是曼城与皇马两个赛季里的第四战,全部发生在两回合的欧冠半决赛,可以说互相算得上知根知底。
皇马的欧冠常常有玄学加成,无论联赛如何糟糕,洲际赛场总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这种所谓玄学,其实是球员们坚定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大赛经验和过往无数冠军堆砌的自信合力造就的。
瓜帅近年欧冠频繁整活翻车,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球员缺少面对这种杯赛应有的心态,同时因为国内赛场的称霸又过于自信。
足球之所以是世界第一运动,正是因为对头脑和身体的完美结合,想要达到顶尖水准,缺一不可。
所以,最顶尖的足球,不是囤积短跑运动员、大力士,也不是派上一群IQ150的天才,而是将不同的球员放置在最适合他们的位置,安排最合适的战术。
首回合两队1-1战平,过程称得上流畅,但所有人都看出来,两边还是以试探为主,谁都没有玩命。
次回合一上来,两边直接摆出了真家伙事。瓜迪奥拉的激进程度不说前所未有,也是难得一见。安切洛蒂是另一个极端,小心谨慎到了极点。
曼城率先开球,仍然是本赛季最常规的3-2-4-1阵型。皇马也沿用4-3-3,高位选择以锋线三人为主进行压迫,防守二区象征性延误,真正的对决要落回低位。防线上双中卫寸步不离哈兰德,边卫向两侧拉得很开,左路让TK、右路让巴尔韦德收到肋部。
这样的安排与首回合基本相同,作为意大利人,安切洛蒂一向擅长封闭空间,首回合就让曼城中路无法寻觅到任何传球线路。只是这场比赛皇马更极端一些,中卫靠得更紧、边路拉得更开。
曼城的防守也侵略性十足,2分钟时的边线球防守甚至创造了局部的五打五,要知道这可已经接近皇马球门一侧的底线了。在这样的防守下,皇马几乎无法完成传球,直到第15分钟,他们仅有13次成功传球,平均每分钟的成功传球不到1次。将卫冕冠军、来自西班牙的豪门压制到这种地步,何其恐怖。
比赛与人们预料的一样,皇马处于守势,曼城主攻。皇马的防守部署起初依然奏效,米利唐成为哈兰德的新任贴身保姆,边路包围让曼城两翼难以突击,填到肋部的巴尔韦德和TK也对阻断传球线路做得不错,加上魔笛的横向扫荡,曼城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
瓜迪奥拉对此有所准备,在过往,罗德里和斯通斯通常会留在中场保护防线,而这一次,瓜帅让他们大胆前压提到8号位。这两人前提后,球侧的边中卫也会上前策应,曼城常常在边路形成局部人数优势,这正是瓜迪奥拉的理念核心:将11人制足球场切分成5人制,小范围内充分利用5人制的传跑战术制造空间。
曼城阵线大幅前提
安切洛蒂似乎预料到了这一情况,他用了相同的理念进行应对:小范围内采用五人制的2-2阵型进行防守轮转,攻守转换时的出球也可以得到保障。应该说,这是一手妙招,但相应的,对球员的位置感、执行力、身体素质和阅读比赛等各方面能力都要求极高,所以同时也是一步险棋。
在最繁忙的皇马左路,TK、卡马文加、维尼修斯三人固定出现在这一区域,另一人通常是魔笛,有时是阿拉巴。
这种站位确实起到了不错的限制效果,但问题在于这些球员的“出身”:TK是组织型中场,在防守端无论身体条件还是意识都有所欠缺;卡马文加同样是中场出身,转换到边后卫仅仅一年,对于这个位置的防守原则和一些习惯远不如“科班出身”的熟悉球员;更不必说维尼修斯作为边锋,几乎只有贴身的盯人防守,区域防守的位置感不佳,同时缺少防守技巧。
另一侧情况几乎相同,不过卡瓦哈尔虽然攻强守弱,毕竟是正牌边卫,巴尔韦德防守能力也高于TK,所以没有太过狼狈。
皇马四人轮转混乱,肋部留出巨大空档
更致命的是,皇马以边路为推进切入点,但瓜帅想起了两年前图赫尔对付皇马,同时也是对付自己的法子:压迫走边路,在边路布好口袋等皇马钻,如果不钻,这个口袋就要向着皇马防线罩过去了。
没有办法出球的皇马只得起球向前,本泽马终究是玩脚下活的前锋,即使进过不少头球,但肉搏争顶并非强项。曼城几乎拿下了所有高空球的一点和二点,随即就将球输送到边路区域。
一次次的反复拉扯中,皇马还是没能撑住,TK的轮转出现问题,本该被封锁的肋部完全空出来送给了B席。
德布劳内寻觅到一条刁钻路线送出直塞,B席面对球门,见到阿拉巴正封堵远角,库尔图瓦站住近角,于是斜身大幅摆腿。库尔图瓦随即向远角移动重心,没想到B席摆腿稍稍一拧,脚腕一掰,将球从近角送入球网。从战术执行,场上情况的反应,到射门的细节,曼城这次进攻堪称完美。
皇马将帅都清楚,这个丢球意味着既定部署基本失效,而且形势已经急转直下。
维尼修斯来到场边指点安帅:你看看,他们后场的人跑前面来了,前场那个又去后面了,这轮换都跟乱了,还怎么防?没法防啊!再换就该把库尔图瓦换出来防守了。
皇马的失球,最大原因或许不在场上,而在场下。防守端能够帮TK擦屁股、减轻魔笛压力的卡塞米罗离队,楚阿梅尼虽然模板相似但毕竟年轻,技术也不够成熟,没能获得安切洛蒂足够的信任。边卫位置上皇马左路门迪常与病床作伴,阿拉巴对边路也开始逐渐陌生,原本能够在中场分担防守任务的卡马文加被拉到防线。这是引援不够理想造成的。
33岁的TK和37岁的魔笛身体机能已经下滑到了一个临界点,任凭他们头脑再清晰、经验再丰富,“身体跟不上脑子”都不是一句调侃,这样的人员配置,任由教练水平再高,也很难创造奇迹。
马后炮地说,皇马上赛季的夺冠,更像是耗尽最后一口气的回光返照。安切洛蒂将所有球员,甚至包括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憋足一口气冲到了冠军奖杯旁,冲到了今天。
曼城打破僵局,两回合悬念已经不大了。曼城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复制进球,而临场安切洛蒂很难在局部进行变招调整,尤其是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体系改变。最为关键的是,皇马一直憋着的那口气,泄了下去。
防守端的狼狈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加之战术的克制,皇马几乎组织不起有效进攻,直到第35分钟,TK才完成了他们的首次射门。
第二个丢球,来自于进攻组织的失败。皇马得到的推进机会,都是持球推进而非传球推进的机会,这意味着曼城站位出色,他们难觅出球线路,也更费体能。
安切洛蒂见无法控制球权,于是索性让TK回收充当出球后卫,卡马文加提到后腰位置横向游弋接应。这显然是赛前有过准备的预案,但充分与否,就见仁见智了。
皇马丢球前的进攻组织中,米利唐对于换位接应的迷茫,导致了队友出球受阻、球权丢失,卡马文加回位时发觉,没有队友来顶自己的位置,一旦后撤,意味着送给对手开阔地。法国天才最终还是决定放弃阵地,然而就在他犹豫之间,回位被耽搁,皇马神经紧张的后场防线也没有察觉。
于是与首个丢球相似的情况出现,格拉利什轻松带球切入内线,京多安插到空空荡荡的肋部,随后的打门被封堵、B席无人看守下补射得分。一切都是连锁反应。
丢球前卡马文加始终没有回位
当这个赛季的曼城两球领先,皇马已经彻底看不到希望。安切洛蒂下半场做了最后的改变,想争得一个进球,可惜事与愿违,替补上场的球员更难当大任,第三个失球时,防线身前一马平川,几乎容得下两支军队开战。
皇马前卫线(中场)彻底混乱
瓜迪奥拉则杀人诛心,看起来他只不过是在领先后进行了常规换人,保存球员体力,但从福登的位置来看,聪明绝顶的西班牙教头已经对于决赛有了想法和部署,直接在对阵皇马的比赛进行了演练。而早在打入第三球前,曼城也已经有意释放一些球权,尝试更多进攻套路。
当哈兰德面对收缩低位的国米五后卫防线,以及身材魁梧的意大利后卫,曼城显然要利用他进行牵制,其余球员发挥机动性优势,在钢筋混凝土防线上钻出一个口子。遗憾的是,皇马比赛尾声已经军心涣散,曼城不费力气便打入第四球。
在悬殊的比分之下,双方教练的斗法实际非常精彩,球员也都已经尽己所能,奈何两队人员配置实在差距过大,曼城经过一年的提升,对皇马获得了绝对优势。安切洛蒂的战术,大概是这个赛季各项赛事中,对曼城最有针对性,也本应是效果最好的,同时,本来也该是最能发挥皇马球员特点的。但这都这是理想化的结果。只可惜越精密的战术,越会出现太过理想化的问题,缺少容错率,一个破绽就造成了整体的崩溃。
就像前面说的,这场比赛和两回合交手的结果在上半时就已经确认,最大的悬念在于,四粒进球,会不会对蓝月亮决赛的备战和心态造成影响。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了。
新用户送券免费
TAG:安帅,曼城,瓜帅,瓜迪奥拉,安切洛蒂,卡马文加,皇家马德里